2019 愛的傳遞者

週一, 28 十月 2019 08:30 器官移植中心
列印

《愛的傳遞者》 花蓮慈院2019器官捐贈感恩音樂會


圖:為了感恩器官捐贈者與家屬的無私大愛,十月二十六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一年一度的器官捐贈感恩音樂會。

 「救人是醫師的天職,但器官捐贈者與家屬並不需要背負這個使命與責任,真心感謝他們還是作出了無私的決定!」為了感恩器官捐贈者及家屬的無私大愛,十月二十六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一年一度的器官捐贈感恩音樂會,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的李明哲醫師表示,今年的主題是《Messenger of Love/愛的傳遞者》,感恩每位器捐者與家屬將生命之愛傳遞下去。  
住在雲林的吳媽媽是第一次參加花蓮慈院的器捐感恩音樂會,這次也是女兒完成器官捐贈後的第十五年。吳媽媽表示,女兒因為腦幹腫瘤的原因,人生只有短短的十六年,住院的最後那段期間,女兒跟陪伴的慈濟志工聊到生命的意義,最後告訴我想要做器官捐贈,當下真的很捨不得,但是這是吳媽媽與女兒的人生約定,除了圓滿女兒捐出眼角膜的願望,還答應女兒要當志工代替她去幫助更多人。

  同樣幫助人的還有三十二歲的王先生,捐贈了心臟、肺臟、肝臟、小腸、骨骼、皮膚、眼角膜等器官組織,幾乎所有能捐的都捐了。回想起因為意外跌倒而離開人世的兒子,王媽媽表示,兒子雖然從小身體不是很好,但是是個很愛幫助人的孩子,而且人對身體其實只有使用權,人生最後一刻什麼也帶不走,如果能讓兒子去幫助人,相信他一定會很高興。王先生的妹妹也說,失去哥哥大家都很傷心,器官捐贈可以讓大哥繼續留在這個世界,相信一定可以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分享時深深的九十度鞠躬。除了醫護團隊之外,最最感恩器捐者與家屬的就是器官受贈者。年初接受了眼角膜移植的吳文興表示,自己因為先天性眼部發育異常,除了有先天性白內障、視神經發育遲緩,還缺少了虹膜來調節瞳孔大小,所以,白天覺得太亮,晚上覺得太黑,加上眼球震顫的問題,從小就生活在模糊的世界,上課時就算坐在第一排都看不到黑板,所以,別人花一小時的時間讀書,他要回家花上五小時慢慢摸索。

  因為開刀風險太大,找過台灣很多醫師都不願幫他開刀,就這樣過了大半輩子的吳文興,直到六十八歲的今年初,才在花蓮慈濟醫院眼科與器官移植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接受了眼角膜移植。吳文興說,現在自己可以在不用輔具的協助下,看清楚12級的文字,可以看報章雜誌的感覺真的很好,所以,特別感謝器捐者的付出,讓他的視界打開了新的視界。

  器捐感恩音樂會上,除了有溫暖的歌聲與音樂,團隊每年的必備節目就是勇者身影,帶著大家一起回顧每位捐贈者的照片。李明哲主任表示,很感謝團隊的用心,不論捐贈者家屬會不會出席,都會準備每位捐贈者的照片,因為這不只是陪著家屬回憶,也是提醒著團隊要珍惜感恩捐贈者與家屬的付出。隨著自己年紀漸長,李主任說,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些勇者身影中的其中一個,到時候歡迎大家每年有空都可以回來看看。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表示,隨著醫療無菌技術的進步,加上配對檢驗的完善,讓器官移植不再只是夢想,或許未來還會有細胞移植,但不論是器官移植還是細胞移植,最重要的核心都還是在於「人」。李明哲主任說,醫護工作每天都有可能面對著死亡,比絕大多數的人都更了解死亡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過程,但是也因為更了解,所以更加尊重生命,絕對不會放棄每個不想死亡的病人,也更感恩捐贈者與家屬的信任,願意陪伴醫療團隊共同守護生命。

註.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從今年初至十月二十六日,已有兩百九十三位無私的器官捐贈者。而不包含皮膚與骨骼移植,台灣已有八百六十八位病人接受器官移植,但還有一萬零一十三位病患在等待移植,所以,器捐捐贈這樣化無用為大用的舉動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推廣及響應。

圖: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左)、花蓮慈院副院長吳彬安,感謝捐贈者與家屬的信任與無私。


左圖: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主任感恩能有機會,陪伴每位捐贈者、家屬與受贈者走過人生旅程。
右圖: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社工張真睿邀請大家有機會能多參與協會的活動,正確認識器官捐贈,也祝福大家。


左圖:李明哲主任親自將感謝牌致贈給捐贈者王先生的媽媽與妹妹。
右圖:女兒完成捐贈後第十五年終於參加了第一次的音樂會,吳媽媽表示會遵守跟女兒最後的約定,持續助人。


圖:深深一鞠躬,接受眼角膜移植後可以不用輔具看清楚衛教單張文字的吳文興,感謝捐贈者與家屬的無私大愛。










歷史相關文章:

最近更新 ( 週一, 28 十月 2019 09:05 )   Share/Save/Bookmark